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系由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的专业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76X,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10/R。杂志创刊于1995年,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出版,现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收录,是一本集权威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为一体的学术刊物。杂志以普通外科为主,涵盖骨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整形外科、小儿外科和外科急危重病救治等广泛学术领域,以从事外科领域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各级医师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现设栏目:述评、专家笔谈、论著、短篇论著、临床研究、综述、新技术、新进展、病例报告、术式讨论、学术争鸣、经验交流等。本刊办刊宗旨: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外科专业的学术动态,及时报道外科临床及科研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努力促进我国临床外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                

“科普文”成晋升硬通货?医生护士“代表作”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09-30 11:24:45

“你SCI论文影响因子多少?”
“不,我写的科普文章有10万 + 的阅读量。”

这可不是什么虚构的幽默段子,在2025年的诸多三甲医院里,这样的对话真实且频繁地上演着。在医疗行业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上,晋升对于医生护士而言,就如同战士渴望晋升军衔一般重要,它不仅关乎着职业的发展,更与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紧密相连。

以往,医生护士们晋升副高职称、冲击正高职称时,比拼的主要是科研课题的深度与创新性、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以及手术视频质量所体现出的专业技能水平。科研课题就像是他们在学术海洋中探索未知的航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论证;论文影响因子则是衡量他们学术成果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往往能让他们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手术视频质量更是直接反映了他们的临床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体现。

然而,如今却突然冒出了一个“隐藏大BOSS”——科普作品。文件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本专业科普文章达到2篇及以上,或者在主流媒体平台获得10万 + 的阅读量,均可视为“业绩成果”之一。这意味着,科普作品在职称评审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小透明”,而是成为了影响医生护士晋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简而言之,那些不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专业知识的医生,其晋升之路将直接受阻,就像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遇到了一堵无法跨越的高墙。

一纸通知,将“科普”牢牢钉在表格之中

过去,科普工作全凭医生护士们的“良心”和热情。在值夜班的时候,如果恰好有空闲时间,他们可能会出于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的目的,写一篇像《半夜孩子咳成狗,要不要拍背?》这样的文章发在朋友圈。当看到这篇文章收获了上千个点赞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仿佛是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那时候,科普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随性的行为,没有太多的约束和要求。

但如今,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普变成了一项带有公章的硬性指标。这一转变有着明确的政策依据,它源自人社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21版),并且在2024年各地纷纷进行了细化并落地实施。

这个政策有着核心要点,那就是“同等对待”——科普作品与论文、课题、专利在职称评审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科普作品不再是次要的、附属的存在,而是和传统的学术成果一样,能够为医生护士的晋升加分。

然而,这个政策还隐藏着一些严格的要求。科普作品必须为“第一作者”,这就确保了作者对作品的核心创作权;必须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以保证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必须发布在“官方平台”或“省级期刊”上,这是对发布渠道的规范和要求;而且还需要提供截图、光盘以及盖章证明,缺少任何一项,作品都将被打回重新填写。这些要求就像是一道道关卡,让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布变得更加严谨和规范。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行政办公室里出现了这样魔幻的一幕。一位医生满脸期待地问主任:“主任,我发布在抖音上的心梗急救视频获得了500万播放量,这能算数吗?”主任却无奈地摇摇头说:“不行,发布平台必须具备‘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抖音并不符合要求。”医生并不死心,又接着问:“那我把视频内容整理成文字,发表在《健康时报》上可以吗?”主任认真地回答道:“你得先出具‘系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证明,再补充‘内容科学性’的外审意见,记得带上原始病历。”这一问一答之间,充分体现了政策要求的严格性和医生在面对这些要求时的困惑与无奈。

医生们抓耳挠腮,写作团队却悄然涨价

“读书时,可没人教过我怎么把‘房颤抗凝’写成800字的顺口溜啊!”心内科的王医生一脸苦恼地说道。对于习惯了用专业术语和严谨逻辑来表达的医生们来说,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王医生第一次投稿就被退了回来,编辑给出的理由是“过度使用比喻,将左心耳形容为‘小黑屋’不够严谨”。在医学领域,每一个术语和描述都有着精确的含义,任何不恰当的比喻都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王医生并没有气馁,他认真修改后提交了第二版,可没想到修改到第三版时,编辑又指出了新的问题:“笑点设置得太低,读者可能会误以为房颤就等同于失恋。”这让王医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熬了两个通宵,反复思考和修改,终于领悟到:科普并非简单的降维表达,而是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将“写给同行看”的惯性思维,转变为“写给隔壁王阿姨看”的通俗语言。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医学知识。

然而,时间并不等人。晋升职称的窗口期只有短短三个月,而手术排班已经排到了明年。医生们本来就面临着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现在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布,这无疑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

于是,一条灰色产业链迅速兴起。一些写作团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推出了各种服务。写作并包发表服务,3000元一篇,保证发表在《××健康报》上,并附送查重报告,这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和精力自己写作的医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还有一条龙“安全牌”服务,你提供作者名,我负责内容创作,单位介绍信我来搞定,万一遇到抽查,还有“科普演讲”的PPT作为备用。这种服务看似方便,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作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可能会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医院人事科也迎来了新的烦恼,那就是如何证明“这篇文章真的是你写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现场闭卷复述——随机抽取三段内容,让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讲一遍,并全程录像。这一举措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验证作者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但也给医生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有人吐槽不断,有人却悄然“躺赢”

儿科的林护士就是一个幸运的例子。去年,她随手拍摄的“新生儿拍嗝”15秒短视频,被“健康中国”政务号转发后,意外获得了千万播放量。这个短视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它简洁明了地展示了新生儿拍嗝的正确方法,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今年副高评审时,林护士直接将视频链接打印成册,并在首页盖上了卫健委的大红章。专家组在评审时,迅速通过了她的申请,给出的评价是:“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创新,符合同等对待的精神。”这个评价充分肯定了林护士的科普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同科室的博士师兄看得目瞪口呆,他感慨地说:“我辛辛苦苦发了篇3分的SCI论文,居然和你15秒的视频享受同等待遇?”确实,在传统的观念中,SCI论文代表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而15秒的短视频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林护士却耸了耸肩,轻松地说:“政策并没有说SCI论文不值钱,只是说科普作品也同样值钱。师兄,下次一起拍视频怎么样?”林护士的话反映了政策的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也让人们看到了科普作品在职称评审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的问题:别让“科普”沦为新的唯指标主义

当科普也能通过“买版面”“刷流量”来达成时,它就踏上了论文的老路。在过去的学术环境中,一些人为了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不惜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买版面、刷引用等,导致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学术风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今,科普作品也面临着类似的风险。

有专家呼吁:“与其单纯数‘10万 +’的阅读量,不如关注‘行为改变率’——读者读完文章后是否真的去测了血压、戒了烟,这才是真正的硬核指标。”行为改变率能够直接反映出科普作品的实际效果,如果读者只是看了文章,却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科普的目的就没有真正达到。然而,行为数据难以量化,在评审时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让医生护士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再谈其他。”这也说明了在当前的评审体系下,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科普作品的价值。

一句话,政策的初衷并无问题:让看病的人能听懂治病的人的话,让“科研顶天”与“科普立地”并驾齐驱。在医疗领域,科研和科普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够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而科普则能够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大众,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只有在科研和科普两个方面都取得良好的发展,才能实现医疗事业的全面进步。

只是在落地实施时,别让“代表作”又变成新的“敲门砖”,一砖一价,最后谁的声音大谁就晋级。如果科普作品仅仅成为了一种获取晋升的工具,而忽视了其本质的传播知识和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目的,那么政策的实施就会偏离其初衷,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给你几个“土办法”,助你避坑

先咨询单位

在开始创作科普作品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单位,了解哪些报纸、哪些公众号算作“省级以上”。提前要一份白名单,这样可以避免在创作完成后才发现“评职称无效”的尴尬情况。不同的单位可能对“省级以上”的定义和范围有所不同,只有明确了这些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和发布。

再关注版权

很多平台默认“作者授权后可进行二次编辑”,这就可能导致你的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当文章被大幅度修改后,专家在评审时可能会认定“科学性存疑”。因为修改后的内容可能不再符合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原则,从而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可信度。所以,在发布作品时,一定要关注版权问题,明确自己的授权范围。

留存原始病历

特别是基于病例改编的科普内容,评审时可能会要求你出具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否则将被视为泄露隐私。在医疗领域,患者的隐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未经患者同意就将其病例用于科普创作,不仅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还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因此,一定要留存好原始病历和相关证明材料,确保科普作品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别只盯着10万 + 的阅读量

政策原文用的是“或”——发表两篇省级纸媒的科普文章同样有效,而且比刷量更便宜、更省心、还可查重。一些医生为了追求10万 + 的阅读量,可能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如刷流量等,这不仅违背了政策的初衷,还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而发表省级纸媒的科普文章,相对来说更加规范和可靠,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科普能力。

提前半年准备

期刊版面有限,如果大家都集中在某个时间段送审,编辑也会头疼不已。到最后,你可能只能购买高价的“加急通道”。提前半年准备可以让你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修改和送审,避免因为时间紧张而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发表机会。同时,也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写在最后

说到底,晋升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规则年年都在变,补给站突然换了饮料口味也是常有的事。在医疗行业这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中,职称评审的规则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医生护士们就像是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的选手,需要不断地适应规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步伐。

有人抱怨:“怎么又多了一个障碍?”确实,新的政策要求可能会给医生护士们带来一些额外的压力和负担。但也有人趁机超车:“终于到了我擅长的赛道。”对于那些善于沟通和表达、具有科普热情和能力的医生护士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与其一味吐槽,不如把科普当成一次“被迫练习说人话”的机会。在创作科普作品的过程中,医生护士们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医学知识。毕竟,能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翻译成“水管生锈”,让隔壁王阿姨听懂了还主动控制盐分摄入,这本身也是顶级医术的体现。因为,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临床技术,还要能够将医学知识传递给患者,帮助他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